第631章 千年古刹!!!
第631章 千年古刹!!!
抵达潭柘寺的山门前,李则凯抬头望去,古老的建筑气势恢宏,朱红色的大门庄重而威严。
斑驳的石阶、苍劲的古柏,每一处景致都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。
相比香江那些香火鼎盛的现代寺庙,潭柘寺带给李则凯的是一种直达心灵的震撼。
这里的一砖一瓦都镌刻着时光的印记,袅袅香火中仿佛能听见历史的回响,让他对这座千年古刹肃然起敬。
走进寺内,仿佛穿越回了古代,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误入了时空隧道。
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天王殿,殿内供奉着四大天王,他们神态各异,威风凛凛,仿佛在说:“谁敢来捣乱?!”
沿着青石铺就的小路前行,来到大雄宝殿。
这里香烟袅袅,信徒们虔诚地祈祷着。
大雄宝殿内的佛像庄严肃穆,让人不禁心生敬畏。
“先有潭柘寺,后有燕京城。”虽然这只是一句民间谚语,但它的存在与流传确实有着一定的历史依据。
从时间上讲,潭柘寺先建于燕京城,是这片地区最早的寺庙建筑,身边的建筑与人们换了一批又一批,只有它千年不倒。
从空间上讲,潭柘寺影响了燕京城的空间规划,甚至连故宫太和殿的规制都是模仿的潭柘寺大雄宝殿,其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显而易见。
千百年时光来,来到潭柘寺祈求姻缘健康的善男信女很多,刮风下雨雷打不动。
潭柘寺坐落在刘家庄地区东南方向潭柘山,因为寺中出名的“龙潭”与“柘树”得名,但最早在公元307年兴建时,它的名字叫做嘉福寺。
这是佛教传入燕京地区以来,燕京附近修建的第一座寺院,年代久远。
早先的寺庙并没有现在依山而建的那样宏伟。
相传永嘉的某位都督替司马炽平定八王之乱后,其妻子意外死亡,恰好佛教之风正在流行,他就在这里修建了一座寺庙为亡妻祈福。
那时的佛教未受到民众的广泛接受,地方官府对宗教之地也没有太多支持的做法,以至于嘉福寺没能发展起来,渐渐破败。
一直到武则天的时代,佛教盛行,在幽州都督的支持下,华严和尚才在幽州买下嘉福寺附近的土地,持《华严经》重建寺庙,顺便还填平了嘉福寺一个名为“青龙潭”的大水坑。
重建以后,寺院背后有“龙泉”、“泓泉”两股丰盛的泉水,在“龙潭”合流后穿过寺庙,向远方的土地流去。
这是一个有趣的现象,因为这股水,嘉福寺附近诞生了好几个村庄,开垦出了无数农田,嘉福寺也因此被更名为龙泉寺,得到幽州百姓的喜爱。
因为兴盛于这个时间,所以在以后的时间里,人们便将华严和尚尊称为潭柘寺的开山鼻祖。
但到了会昌年间,因为唐武宗推崇本土道教,中国的佛教文化受到了一定的冲击,龙泉寺因为遭到抵制和荒废,不复往昔荣光。
一直到后唐,潭柘寺被一位禅师重新扶起,发展为禅宗。
公元1141年,得金代熙宗进香礼佛后,潭柘寺才初次得到官方拨款,改名为大万寿寺。
元代元世祖忽必烈的女儿,妙严公主为了替其父赎罪,到这里出家。
后妙严大师终老于寺中,其墓塔在寺前的下塔院。
等到了明朝,潭柘寺曾恢复过嘉福寺、龙泉寺的旧名,也屡次受到修整与改建,经历坎坷。
不管上边的人怎么把这个名字改来改去,对于百姓来讲,寺庙有一福泽周边的龙潭,有数不尽的柘树,它的名字也就慢慢成了潭柘寺。
潭柘寺的发展离不开名明成祖朱棣的支持,还在当燕王的时候,朱棣就住在燕京,将燕京当作自己的大本营。
夺了皇位以后,朱棣也感觉金陵住得不舒服,浩浩荡荡地将首都迁到燕京,大兴燕京城。
在今天的潭柘缘远眺东方,可见的定都峰,传说就是当年燕王朱棣有时要找姚广孝时便来到潭柘寺。
有一天,天气晴好,姚广孝陪燕王一起爬山,登上牛心山顶,极目远眺,但见一派祥瑞奇景。
朱棣不由心生感叹:“此乃我大明千年基业发祥之地也!此峰之位,观景之妙,无二可代!”
于是后来在这里便有了“燕王喜登定都峰,刘伯温一夜建燕京”的故事。
朱棣还未还未登基前,僧人姚广孝是朱棣的资深谋士,帮他固守燕京,帮他策划靖难之役,深受朱棣信任。
到了朱棣登基迁都后,姚广孝便领了规划燕京城一事,将燕京在元大都的基础上进行扩建、改建。
姚广孝一生都对潭柘寺有着极大的兴趣,辞官不做后曾跑到潭柘寺隐居修行,朱棣也便爱屋及乌,为潭柘寺带来不少改变。
相传在改建燕京城时,压力山大的姚广孝正是从潭柘寺的规划中提取出不少灵感,模仿着潭柘寺对燕京城进行了规划。
经过数代人改建的潭柘寺规模宏大,有“九门九关”,姚广孝改建后的燕京城也有九道城门;
鼎盛期潭柘寺有999间半的房间,紫禁城则是9999间半,把“九为极数”玩得清楚明白,附会帝王。
潭柘寺中、东、西三路南北层层递进的格局,也不难让人看出皇城的影子。
有了朱棣的偏爱,燕京城的妃子、王公大臣甚至男女百姓们都纷纷来到潭柘寺,将这里视为佛门圣地,是潭柘寺最最辉煌的时间。
在华夏这漫长的历史上,就有很多皇帝都是会在特定的时间里前往潭柘寺参拜的。
如今,经过“京西文旅集团”多年来拨巨款修缮维护的潭拓寺算得上是燕京市的“镇城之宝”。
有意思的是,为了保护这座有着一千七百年历史的古刹,刘家庄地区还给这座寺庙专门安排“警卫”站岗。
这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名胜古迹才享有的待遇。
到了潭拓寺游玩,寺院里还免费给游客们提供香火,所以来潭拓寺的游客也会拜一拜,祈求平安。
因此,李则凯一行发现即使今儿个不是节假日,大雄宝殿里的香火也是非常旺盛;
而且,这里还有很多外国游客,他们当中就有很多是金发碧眼的欧美游客。
当然,更多的是像倭国三韩等东亚、东南亚来的华夏文化朋友圈内的人。
如今的潭拓寺,经过“京西文旅集团”的努力发展,不仅成为夏国北方佛教信徒们心中的圣地,还盛名传出海外。
无论是青年男女祈求美满姻缘,还是信众们追求平安健康、学业有成,都愿意来到这里,虔诚地祈求佛祖的庇佑。
而潭柘寺的佛教文化,更是古早且底蕴丰厚,让人在青灯古佛间感受到一种超脱世俗的宁静与祥和。
除了佛教文化的传承,潭柘寺还流传着许多引人入胜的传说。
其中,“伤人猛虎传说”尤为著名。
据说,在潭柘寺的附近,曾有一只凶猛的老虎经常下山伤人,令百姓们惶恐不安。
然而,有一天这只猛虎却被潭柘寺中传出的讲经声所吸引,乖乖地坐在因亮法师身旁听讲。
在法师的教化下,猛虎竟然戒掉了生肉,开始吃素。
这个传说不仅为潭柘寺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,也让人感叹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。
“京西文旅集团”经过十年的大力发展!潭柘寺已经成为了燕京地区的一处重要文化遗产和旅游胜地。
寺内的珍贵文物和充满灵气的风水环境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参观。
在这里,游客们可以感受到千年古刹的庄重与神秘,也可以领略到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。
然而,随着游客数量的不断增加,保护潭柘寺及其文物安全的任务也变得愈发艰巨。
这时,门口的w警便发挥了重要作用。
他们不仅守护着寺庙的安宁与秩序,还保护着文物不受损坏。
在他们的守护下,潭柘寺得以在喧嚣的都市中保持一份宁静与庄严。
……
继续漫步,金牌导游刘敏又带着李则凯三人来到了毗卢阁。
登上毗卢阁,就可以俯瞰整个潭柘寺的美景。
远处的山峦连绵起伏,与寺内的古建筑相互映衬,构成了一幅绝美的画卷。
此时,李则凯忍不住拍了一张照片,他想带回去分享给朋友们:“看,我在古代寺庙旅游,感觉自己像个历史学家!”
在潭柘寺,还有一颗著名的银杏树,据说已经有一千四百年的历史,高达四十多米,被称为“帝王树”。
每当到了金秋时节,这里金黄的叶子就会铺满地面,宛如一层金色的地毯,是众多游客前来拍照打卡的“网红”。
另外寺内的斋堂也值得一去。
在这里品尝一顿清淡可口的斋饭,感受那份宁静与祥和。
吃着吃着,李则凯心中默默感慨:“这一餐,怎么感觉比我吃的山珍海味还有食欲?看来我真该多来几次!”
午后,李则凯就在寺内的庭院中找个安静的角落坐下,闭上眼睛,聆听鸟儿的歌声,感受微风的轻抚,让心灵得到片刻的放松。
此时,李则凯心中默念道:“如果能有一杯咖啡就更完美了。”
可惜,咖啡在这里是禁忌。
据刘敏说,除了风景秀丽,历史沉淀,潭拓寺在这漫长的历史中,也留下了不少的珍贵的文物。
其中颇为有名的当属石鱼。
说起它,还有一个十分传神的说法。
相传古时候燕京地区曾经遭遇稀罕的旱灾,不仅庄稼颗粒无收,就连百姓们的饮水也都问题。
平日里深不可测的井水,如今也都变成了干涸之地,这可让百姓们的生活也变得岌岌可危。
于是,百姓们自然想要让龙王天降甘霖。
龙王也被百姓的诚心所感动,看到百姓过得如此凄苦,就向人间赐下一条神鱼。
一天深夜,电闪雷鸣,仿佛神仙降临一般,一道白光也瞬间照亮潭柘寺。
这也让潭柘寺的僧人们为之震撼,并感到有天物降临,随即前往查找。
只见一条从未见过的石鱼赫然摆在眼前。
面对着突然而至的石鱼,僧人们纷纷感到十分惊奇。
但仔细一想,又恍然大悟:这应该就是上天赐予人间的,是专门用来拯救百姓们的宝物。
于是,石鱼从此就留在了潭柘寺。
很快,石鱼的神妙之处也被人们发现。
原来,当人们敲打这条石鱼的时候,由于部位不同,其声响也是存在很大的差异的。
而且,在几次敲打以后,天空就会发生巨大变化。
刚刚还是晴空万里的样子,不久就会迎来无数乌云,紧接着瓢泼大雨就此落下。
而也正是因为这场如同神降的雨水,让百姓们免于被旱灾影响,也迎来了生机。
值得一提的是,石鱼的身体总共是分为十多个部位的,而当时也是代表着皇帝所统治的十多个省。
如此一来,只要哪一个地方深受灾情影响,那么只要敲击石鱼,瞬间就可以解燃眉之急。
然而,当时到潭柘寺进香的百姓听闻此事后,当即就将石鱼当做了“宝贝”。
他们认为此等“宝贝”是可以为他们免灾的,所以总是会偷偷摸摸它。
甚至到了后来,自己的身体哪一个部位感到不适了,就会去摸石鱼的相同部位。
比如头疼的人就会摸摸石鱼的脑袋,而肚子难受的则去抚摸石鱼的肚子。
久而久之,石鱼上的鱼鳞样子也都被摸得看不清了。
最后,石鱼甚至都变得“面目全非”。
到了80年代,“京西文旅集团”成立后,拨巨资对潭拓寺进行修缮,石鱼不得不进行复建。
而为了避免人们再次对其进行“上下其手”,石鱼的前面就挂上了一个牌子,直接告诉众人:“禁止摸鱼”。
除了石鱼。潭柘寺更加出名的“宝物”当属一口大锅。
它的直径之大,已经打破了无数人所见过的锅的记录。
单单是它的直径,就达到了三米,而它的深度直两米,这可是名副其实的一口“大锅”。
这口锅全身则是由青黄铜打造而成。
而这口锅的作用就是为僧人们进行熬粥,一天熬一次,就够僧人们一天食用了。
而每次刷锅,也是相当麻烦的,据说还得僧人们搭着梯子,才能将这项艰巨的任务完成。
而仅仅是大,已经让现场参观的李则凯感到十分震惊了,更让他感到神奇的是还有两点。
其一,这口锅漏沙不漏米。
刘敏说这是因为锅底有个凹槽,当水沸时,米自会漂浮,而沙子则沉到凹槽里。
这对于僧人们而言无疑是解决了大烦恼。
毕竟每次熬粥需要的米太多,洗米工作也是很麻烦的。
谁都不能保证能清洗得没有任何沙粒。
而这口锅还有第二个特点,那就是增水不增米。
原本定好的粥量,往往会因为突然到访增加的僧人们就会不足。
那么,这个时候直接加水即可,粥依然会保持粘稠度。
而在锅的旁边,还有被供奉起来的两条蛇,同样也是潭柘寺的“宝物”。
这依然和一个传闻有关。
相传,乾隆帝有一年兴师动众的前来潭拓寺进香。
当时,有两只青蛇也被吸引,它们当即就去拜见乾隆皇帝。
但这番唐突的行为却惹怒了乾隆皇帝。
被青蛇的样子惊吓到的乾隆直接下了一道口谕:供众志物。
听闻圣言的青蛇就真的让大家伙去食用,爬进了那口熬粥的大锅里。
不明所以的大家吃了粥,还夸今天的粥格外香呢!
等到粥见底,才发现锅底的蛇骨,才知道事情真相。
而僧人们随即为青蛇塑像,并供奉起来。
在乾隆年间,潭拓寺就已经达到了鼎盛。
因此,这里僧人特别的多。
这次,乾隆皇帝来到潭柘寺,为表敬意,专门带了不少铜钱,打算送给僧人们。
据说整整有两大筐,料想应该会剩下不少的。
毕竟一个和尚能领取的只有一枚而已。
然而,这场赏赐却从白昼一直持续到夜幕降临,铜钱都快见底了,僧人们还在排队。
乾隆可是特别惊讶,询问起了方丈。
方丈只是声称寺庙内僧人无数,怕是皇帝带的铜钱不够分。
既然僧人如此多,那么就说明潭柘寺是相当大的,不然僧人们都无处下榻了。
更别说有来访者了,没有足够大的面积自然那是不行的。
而说到潭柘寺之大,单是房间就有999间半,数据可以说是相当惊人的了。
而也许有人对999间半中的“半”有所疑惑,实际上这代表的是999.5的意思。
而它又引申出另一个意义,那就是九五之尊,这无疑代表帝王权威。
可见当朝皇帝对其还是很重视的,潭柘寺的地位可见一斑。
如今,潭拓寺已经成为了国家级的文化遗产保护单位和4a级旅游景点,并且正处于创建5a旅游景点的阶段。
在潭拓寺一年中有两件大事,一件是春赏玉兰,另一件是秋赏银杏。
毗卢阁东侧屹立着两株高耸的“二乔玉兰”。
这两株玉兰高达十余米,树冠遮荫面积达20多平米,历经400余年风雨,依旧繁茂如初。
每逢3月底4月初,它们便迎来绚烂的期,那时,满树繁似锦,吸引着无数游客驻足欣赏。
值得一提的是,这“二乔玉兰”虽名为二乔,其原种却被称为“朱砂玉兰”。
正如古人所赞,“三春一绝京城景,白石阶旁紫玉兰”,这便是它最真实的写照。
刘之野的母亲邓茹最喜欢的就是玉兰,在刘院里就移植了来自潭拓寺里的几株百年历史的玉兰,视为珍宝。
(本章完)
抵达潭柘寺的山门前,李则凯抬头望去,古老的建筑气势恢宏,朱红色的大门庄重而威严。
斑驳的石阶、苍劲的古柏,每一处景致都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。
相比香江那些香火鼎盛的现代寺庙,潭柘寺带给李则凯的是一种直达心灵的震撼。
这里的一砖一瓦都镌刻着时光的印记,袅袅香火中仿佛能听见历史的回响,让他对这座千年古刹肃然起敬。
走进寺内,仿佛穿越回了古代,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误入了时空隧道。
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天王殿,殿内供奉着四大天王,他们神态各异,威风凛凛,仿佛在说:“谁敢来捣乱?!”
沿着青石铺就的小路前行,来到大雄宝殿。
这里香烟袅袅,信徒们虔诚地祈祷着。
大雄宝殿内的佛像庄严肃穆,让人不禁心生敬畏。
“先有潭柘寺,后有燕京城。”虽然这只是一句民间谚语,但它的存在与流传确实有着一定的历史依据。
从时间上讲,潭柘寺先建于燕京城,是这片地区最早的寺庙建筑,身边的建筑与人们换了一批又一批,只有它千年不倒。
从空间上讲,潭柘寺影响了燕京城的空间规划,甚至连故宫太和殿的规制都是模仿的潭柘寺大雄宝殿,其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显而易见。
千百年时光来,来到潭柘寺祈求姻缘健康的善男信女很多,刮风下雨雷打不动。
潭柘寺坐落在刘家庄地区东南方向潭柘山,因为寺中出名的“龙潭”与“柘树”得名,但最早在公元307年兴建时,它的名字叫做嘉福寺。
这是佛教传入燕京地区以来,燕京附近修建的第一座寺院,年代久远。
早先的寺庙并没有现在依山而建的那样宏伟。
相传永嘉的某位都督替司马炽平定八王之乱后,其妻子意外死亡,恰好佛教之风正在流行,他就在这里修建了一座寺庙为亡妻祈福。
那时的佛教未受到民众的广泛接受,地方官府对宗教之地也没有太多支持的做法,以至于嘉福寺没能发展起来,渐渐破败。
一直到武则天的时代,佛教盛行,在幽州都督的支持下,华严和尚才在幽州买下嘉福寺附近的土地,持《华严经》重建寺庙,顺便还填平了嘉福寺一个名为“青龙潭”的大水坑。
重建以后,寺院背后有“龙泉”、“泓泉”两股丰盛的泉水,在“龙潭”合流后穿过寺庙,向远方的土地流去。
这是一个有趣的现象,因为这股水,嘉福寺附近诞生了好几个村庄,开垦出了无数农田,嘉福寺也因此被更名为龙泉寺,得到幽州百姓的喜爱。
因为兴盛于这个时间,所以在以后的时间里,人们便将华严和尚尊称为潭柘寺的开山鼻祖。
但到了会昌年间,因为唐武宗推崇本土道教,中国的佛教文化受到了一定的冲击,龙泉寺因为遭到抵制和荒废,不复往昔荣光。
一直到后唐,潭柘寺被一位禅师重新扶起,发展为禅宗。
公元1141年,得金代熙宗进香礼佛后,潭柘寺才初次得到官方拨款,改名为大万寿寺。
元代元世祖忽必烈的女儿,妙严公主为了替其父赎罪,到这里出家。
后妙严大师终老于寺中,其墓塔在寺前的下塔院。
等到了明朝,潭柘寺曾恢复过嘉福寺、龙泉寺的旧名,也屡次受到修整与改建,经历坎坷。
不管上边的人怎么把这个名字改来改去,对于百姓来讲,寺庙有一福泽周边的龙潭,有数不尽的柘树,它的名字也就慢慢成了潭柘寺。
潭柘寺的发展离不开名明成祖朱棣的支持,还在当燕王的时候,朱棣就住在燕京,将燕京当作自己的大本营。
夺了皇位以后,朱棣也感觉金陵住得不舒服,浩浩荡荡地将首都迁到燕京,大兴燕京城。
在今天的潭柘缘远眺东方,可见的定都峰,传说就是当年燕王朱棣有时要找姚广孝时便来到潭柘寺。
有一天,天气晴好,姚广孝陪燕王一起爬山,登上牛心山顶,极目远眺,但见一派祥瑞奇景。
朱棣不由心生感叹:“此乃我大明千年基业发祥之地也!此峰之位,观景之妙,无二可代!”
于是后来在这里便有了“燕王喜登定都峰,刘伯温一夜建燕京”的故事。
朱棣还未还未登基前,僧人姚广孝是朱棣的资深谋士,帮他固守燕京,帮他策划靖难之役,深受朱棣信任。
到了朱棣登基迁都后,姚广孝便领了规划燕京城一事,将燕京在元大都的基础上进行扩建、改建。
姚广孝一生都对潭柘寺有着极大的兴趣,辞官不做后曾跑到潭柘寺隐居修行,朱棣也便爱屋及乌,为潭柘寺带来不少改变。
相传在改建燕京城时,压力山大的姚广孝正是从潭柘寺的规划中提取出不少灵感,模仿着潭柘寺对燕京城进行了规划。
经过数代人改建的潭柘寺规模宏大,有“九门九关”,姚广孝改建后的燕京城也有九道城门;
鼎盛期潭柘寺有999间半的房间,紫禁城则是9999间半,把“九为极数”玩得清楚明白,附会帝王。
潭柘寺中、东、西三路南北层层递进的格局,也不难让人看出皇城的影子。
有了朱棣的偏爱,燕京城的妃子、王公大臣甚至男女百姓们都纷纷来到潭柘寺,将这里视为佛门圣地,是潭柘寺最最辉煌的时间。
在华夏这漫长的历史上,就有很多皇帝都是会在特定的时间里前往潭柘寺参拜的。
如今,经过“京西文旅集团”多年来拨巨款修缮维护的潭拓寺算得上是燕京市的“镇城之宝”。
有意思的是,为了保护这座有着一千七百年历史的古刹,刘家庄地区还给这座寺庙专门安排“警卫”站岗。
这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名胜古迹才享有的待遇。
到了潭拓寺游玩,寺院里还免费给游客们提供香火,所以来潭拓寺的游客也会拜一拜,祈求平安。
因此,李则凯一行发现即使今儿个不是节假日,大雄宝殿里的香火也是非常旺盛;
而且,这里还有很多外国游客,他们当中就有很多是金发碧眼的欧美游客。
当然,更多的是像倭国三韩等东亚、东南亚来的华夏文化朋友圈内的人。
如今的潭拓寺,经过“京西文旅集团”的努力发展,不仅成为夏国北方佛教信徒们心中的圣地,还盛名传出海外。
无论是青年男女祈求美满姻缘,还是信众们追求平安健康、学业有成,都愿意来到这里,虔诚地祈求佛祖的庇佑。
而潭柘寺的佛教文化,更是古早且底蕴丰厚,让人在青灯古佛间感受到一种超脱世俗的宁静与祥和。
除了佛教文化的传承,潭柘寺还流传着许多引人入胜的传说。
其中,“伤人猛虎传说”尤为著名。
据说,在潭柘寺的附近,曾有一只凶猛的老虎经常下山伤人,令百姓们惶恐不安。
然而,有一天这只猛虎却被潭柘寺中传出的讲经声所吸引,乖乖地坐在因亮法师身旁听讲。
在法师的教化下,猛虎竟然戒掉了生肉,开始吃素。
这个传说不仅为潭柘寺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,也让人感叹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。
“京西文旅集团”经过十年的大力发展!潭柘寺已经成为了燕京地区的一处重要文化遗产和旅游胜地。
寺内的珍贵文物和充满灵气的风水环境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参观。
在这里,游客们可以感受到千年古刹的庄重与神秘,也可以领略到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。
然而,随着游客数量的不断增加,保护潭柘寺及其文物安全的任务也变得愈发艰巨。
这时,门口的w警便发挥了重要作用。
他们不仅守护着寺庙的安宁与秩序,还保护着文物不受损坏。
在他们的守护下,潭柘寺得以在喧嚣的都市中保持一份宁静与庄严。
……
继续漫步,金牌导游刘敏又带着李则凯三人来到了毗卢阁。
登上毗卢阁,就可以俯瞰整个潭柘寺的美景。
远处的山峦连绵起伏,与寺内的古建筑相互映衬,构成了一幅绝美的画卷。
此时,李则凯忍不住拍了一张照片,他想带回去分享给朋友们:“看,我在古代寺庙旅游,感觉自己像个历史学家!”
在潭柘寺,还有一颗著名的银杏树,据说已经有一千四百年的历史,高达四十多米,被称为“帝王树”。
每当到了金秋时节,这里金黄的叶子就会铺满地面,宛如一层金色的地毯,是众多游客前来拍照打卡的“网红”。
另外寺内的斋堂也值得一去。
在这里品尝一顿清淡可口的斋饭,感受那份宁静与祥和。
吃着吃着,李则凯心中默默感慨:“这一餐,怎么感觉比我吃的山珍海味还有食欲?看来我真该多来几次!”
午后,李则凯就在寺内的庭院中找个安静的角落坐下,闭上眼睛,聆听鸟儿的歌声,感受微风的轻抚,让心灵得到片刻的放松。
此时,李则凯心中默念道:“如果能有一杯咖啡就更完美了。”
可惜,咖啡在这里是禁忌。
据刘敏说,除了风景秀丽,历史沉淀,潭拓寺在这漫长的历史中,也留下了不少的珍贵的文物。
其中颇为有名的当属石鱼。
说起它,还有一个十分传神的说法。
相传古时候燕京地区曾经遭遇稀罕的旱灾,不仅庄稼颗粒无收,就连百姓们的饮水也都问题。
平日里深不可测的井水,如今也都变成了干涸之地,这可让百姓们的生活也变得岌岌可危。
于是,百姓们自然想要让龙王天降甘霖。
龙王也被百姓的诚心所感动,看到百姓过得如此凄苦,就向人间赐下一条神鱼。
一天深夜,电闪雷鸣,仿佛神仙降临一般,一道白光也瞬间照亮潭柘寺。
这也让潭柘寺的僧人们为之震撼,并感到有天物降临,随即前往查找。
只见一条从未见过的石鱼赫然摆在眼前。
面对着突然而至的石鱼,僧人们纷纷感到十分惊奇。
但仔细一想,又恍然大悟:这应该就是上天赐予人间的,是专门用来拯救百姓们的宝物。
于是,石鱼从此就留在了潭柘寺。
很快,石鱼的神妙之处也被人们发现。
原来,当人们敲打这条石鱼的时候,由于部位不同,其声响也是存在很大的差异的。
而且,在几次敲打以后,天空就会发生巨大变化。
刚刚还是晴空万里的样子,不久就会迎来无数乌云,紧接着瓢泼大雨就此落下。
而也正是因为这场如同神降的雨水,让百姓们免于被旱灾影响,也迎来了生机。
值得一提的是,石鱼的身体总共是分为十多个部位的,而当时也是代表着皇帝所统治的十多个省。
如此一来,只要哪一个地方深受灾情影响,那么只要敲击石鱼,瞬间就可以解燃眉之急。
然而,当时到潭柘寺进香的百姓听闻此事后,当即就将石鱼当做了“宝贝”。
他们认为此等“宝贝”是可以为他们免灾的,所以总是会偷偷摸摸它。
甚至到了后来,自己的身体哪一个部位感到不适了,就会去摸石鱼的相同部位。
比如头疼的人就会摸摸石鱼的脑袋,而肚子难受的则去抚摸石鱼的肚子。
久而久之,石鱼上的鱼鳞样子也都被摸得看不清了。
最后,石鱼甚至都变得“面目全非”。
到了80年代,“京西文旅集团”成立后,拨巨资对潭拓寺进行修缮,石鱼不得不进行复建。
而为了避免人们再次对其进行“上下其手”,石鱼的前面就挂上了一个牌子,直接告诉众人:“禁止摸鱼”。
除了石鱼。潭柘寺更加出名的“宝物”当属一口大锅。
它的直径之大,已经打破了无数人所见过的锅的记录。
单单是它的直径,就达到了三米,而它的深度直两米,这可是名副其实的一口“大锅”。
这口锅全身则是由青黄铜打造而成。
而这口锅的作用就是为僧人们进行熬粥,一天熬一次,就够僧人们一天食用了。
而每次刷锅,也是相当麻烦的,据说还得僧人们搭着梯子,才能将这项艰巨的任务完成。
而仅仅是大,已经让现场参观的李则凯感到十分震惊了,更让他感到神奇的是还有两点。
其一,这口锅漏沙不漏米。
刘敏说这是因为锅底有个凹槽,当水沸时,米自会漂浮,而沙子则沉到凹槽里。
这对于僧人们而言无疑是解决了大烦恼。
毕竟每次熬粥需要的米太多,洗米工作也是很麻烦的。
谁都不能保证能清洗得没有任何沙粒。
而这口锅还有第二个特点,那就是增水不增米。
原本定好的粥量,往往会因为突然到访增加的僧人们就会不足。
那么,这个时候直接加水即可,粥依然会保持粘稠度。
而在锅的旁边,还有被供奉起来的两条蛇,同样也是潭柘寺的“宝物”。
这依然和一个传闻有关。
相传,乾隆帝有一年兴师动众的前来潭拓寺进香。
当时,有两只青蛇也被吸引,它们当即就去拜见乾隆皇帝。
但这番唐突的行为却惹怒了乾隆皇帝。
被青蛇的样子惊吓到的乾隆直接下了一道口谕:供众志物。
听闻圣言的青蛇就真的让大家伙去食用,爬进了那口熬粥的大锅里。
不明所以的大家吃了粥,还夸今天的粥格外香呢!
等到粥见底,才发现锅底的蛇骨,才知道事情真相。
而僧人们随即为青蛇塑像,并供奉起来。
在乾隆年间,潭拓寺就已经达到了鼎盛。
因此,这里僧人特别的多。
这次,乾隆皇帝来到潭柘寺,为表敬意,专门带了不少铜钱,打算送给僧人们。
据说整整有两大筐,料想应该会剩下不少的。
毕竟一个和尚能领取的只有一枚而已。
然而,这场赏赐却从白昼一直持续到夜幕降临,铜钱都快见底了,僧人们还在排队。
乾隆可是特别惊讶,询问起了方丈。
方丈只是声称寺庙内僧人无数,怕是皇帝带的铜钱不够分。
既然僧人如此多,那么就说明潭柘寺是相当大的,不然僧人们都无处下榻了。
更别说有来访者了,没有足够大的面积自然那是不行的。
而说到潭柘寺之大,单是房间就有999间半,数据可以说是相当惊人的了。
而也许有人对999间半中的“半”有所疑惑,实际上这代表的是999.5的意思。
而它又引申出另一个意义,那就是九五之尊,这无疑代表帝王权威。
可见当朝皇帝对其还是很重视的,潭柘寺的地位可见一斑。
如今,潭拓寺已经成为了国家级的文化遗产保护单位和4a级旅游景点,并且正处于创建5a旅游景点的阶段。
在潭拓寺一年中有两件大事,一件是春赏玉兰,另一件是秋赏银杏。
毗卢阁东侧屹立着两株高耸的“二乔玉兰”。
这两株玉兰高达十余米,树冠遮荫面积达20多平米,历经400余年风雨,依旧繁茂如初。
每逢3月底4月初,它们便迎来绚烂的期,那时,满树繁似锦,吸引着无数游客驻足欣赏。
值得一提的是,这“二乔玉兰”虽名为二乔,其原种却被称为“朱砂玉兰”。
正如古人所赞,“三春一绝京城景,白石阶旁紫玉兰”,这便是它最真实的写照。
刘之野的母亲邓茹最喜欢的就是玉兰,在刘院里就移植了来自潭拓寺里的几株百年历史的玉兰,视为珍宝。
(本章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