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93章 才刚开始
    这样的喜悦氛围,一直从高阙之战得胜的冬十一月,一直延续到了春正月。
    直到正月十五的元宵,长安街头巷尾,都还为欢声笑语,以及竹节灼香所充斥。
    倒是让天子荣难得注意到:在如今汉室,就已经有正月十五元宵节了。
    而且这元宵节的来历,还就是发生在汉家的一件大事。
    ——史记吕太后八年,实际上的后少帝四年秋九月,吕太后驾崩长乐宫。
    而后,便是那场令后世人闻名遐迩,却难知究竟有没有的‘诛吕之乱’,以及精髓其后的诸侯大臣共诛诛吕。
    从吕太后驾崩的秋九月,到陈平、周勃等朝中大臣密谋于长安,齐王刘襄举兵于关东;
    从周勃凭曲周侯郦商的性命,要挟侯世子郦寄骗取友人吕禄的兵符,到周勃凭兵符得入北军大营,以一句‘刘氏左袒’侧翻之。
    再到诛吕乱‘起’,长安为献血索然,南、北两军血拼未央宫。
    再到后少帝刘弘乱刀加身于长安街头、代王刘恒入继大统,是为:汉太宗孝文皇帝……
    吕太后驾崩于秋九月驾崩,到诛吕乱平、太宗皇帝自代国入继大统,时间刚好来到太宗皇帝元年,春正月十五。
    为了庆祝诛吕平乱的胜利,之后每年的正月十五晚,太宗皇帝都会走出未央宫、走上长安街头,张灯结彩,与民同乐。
    慢慢的,正月十五,也就从太宗皇帝入继大统的‘胜利日’,逐渐成为天下百姓民都习以为常的:元宵节。
    元者,元月也、正月也。
    宵者,夜也。
    只是在天下人,都还沉浸于胜利喜悦之中的同时,长安城未央宫内的天子荣,却已是完全从‘高阙之战’所带来的喜悦中冷静了下来。
    高阙之战,是一个比较笼统的说法。
    如果说,高阙之战指的是‘高阙争夺战’这一场战斗,那高阙之战确实已经结束,汉家取得了毋庸置疑的全面胜利。
    但在天子荣心中,高阙之战,从来都不单指‘高阙争夺战’这一场战斗,而是应该指整场战役,为:高阙战役。
    何谓战役?
    从双方调动兵马,甚至是准备开战为开端,一直到战争完全结束,双方各自偃旗息鼓为结束。
    很显然:一场高阙争夺战,仅仅只是‘高阙战役’的开端。
    汉家取得了开门红,并在战役开启阶段的第一场战斗,便达成了整场战役的战略目标!
    高阙即下!
    但这场战役,还远远没有结束。
    匈奴人还没开始反扑,且必定会反扑。
    在汉家夺取高阙之后,还会有第二场、第三场——乃至第无数场高阙争夺战!
    只是攻守双方,从原先的汉军功、匈奴守,换成了汉军守、匈奴功。
    只有两种情况下,本场高阙战役的高阙争夺战,才会宣告结束。
    其一:匈奴人猛攻不下,放弃夺回高阙。
    其二:匈奴人夺回高阙,汉军退回河套。
    没有第三种可能。
    所以此刻,长城内的汉家百姓,是在普天同庆、奔走相告;
    但在长城外——在边墙以北的云中,在版图西北的河套,乃至于高阙,汉军将士们都在紧锣密鼓间,准备应对随时可能爆发的下一场战斗。
    匈奴人反扑高阙,是必然的。
    任是谁,都不可能在宝贝疙瘩心尖肉,被死对头强行夺走后无动于衷,直接认亏。
    无论成或不成,无论有没有胜算,匈奴人都会或出于恼怒、或出于惊恐,而尝试反攻,以图夺回高阙。
    所以高阙一线,战斗还远没有结束。
    而高阙之战,之所以被天子荣定义为‘高阙战役’,而非已经结束的第一场‘高阙争夺战’,固然是因为这场战争,并不会完全局限于高阙一线。
    高阙,只是一个点。
    原本由匈奴人掌控的高阙,对河套地区形成威慑、威胁,直接遏制汉军北上幕南,并侧面牵制汉军,无法全力西进。
    而现在,为汉室所掌控的高阙,又反过来对匈奴掌控下的幕南地区造成战略威慑。
    匈奴人,绝不会善罢甘休。
    对于匈奴人而言,最好的选择、最好的结果,固然是夺回高阙。
    所以匈奴人肯定会反扑高阙。
    但匈奴人绝不会只反扑高阙,且无论高阙能否夺回,匈奴人都不可能不从其他方向,对汉室发起泄愤式反击。
    比如孤悬塞外的云中城,大概率要再度陷入匈奴人的重重围攻。
    河套地区的不稳定因素,也可能在匈奴人的暗中鼓动下,在河套地区引发混乱、动荡。
    还有河西地区,自是不必赘述——与高阙唇亡齿寒下,必然也会竭尽全力,尝试着从侧面牵制汉军,以助匈奴人夺回高阙。
    所以,高阙战役,看似是以高阙争夺战为主,高阙归属权为双方争夺的重心,但实际上,战场却很可能遍布汉室北方,近半边防国境线。
    河套地区,需要提防西侧的河西,甚至还要小心内部的动乱。
    云中城几乎必然被围,上郡、代郡,都得尝试着助云中一臂之力。
    代北马邑一线,就算不会引来大股匈奴骑兵部队入侵,也难免会有草原部族小规模入侵、驰掠。
    如果发生对匈奴人而言最差的状况——即高阙多不会,河套乱不起来,河西也被汉家基本弹压;
    云中城又是几十年来,都不曾被攻破的建城,大概率也打不下来。
    一旦以上种种情况发生,匈奴人在双方接壤的展现一败再败,那最终,很可能就会是代北——乃至于燕北,承受匈奴人的怒火宣泄,以及战略反击。
    所以,对于天下人而言,高阙之战,已经胜了。
    但对于天子荣而言,高阙之战,仅仅只是第一场‘高阙争夺战’取得胜利,战役得以按照汉家的预想,进入下一阶段。
    接下来,高阙会有很多场争夺战;
    河套地区,于外,会发生针对河西部族的反入侵、反侵扰——甚至是互相侵扰的拉锯战。
    于内,更是可能发生汉属河套部族暴乱,更甚是演化为战乱。
    云中城要经受一场惨烈的攻防战。
    代北、燕北一线,也有可能面临一场迫在眉睫——只等开春便全面爆发的反入侵战争。
    而这,也正是汉家在面对北方的匈奴人时,所不得不面对的尴尬处境。
    ——汉家的北方国境线,实在是太长。
    自最西侧的河套,到最东侧的右北平——东西几近万里!
    虽然说,国境线接壤这种东西是互相的,汉家边境线长,匈奴人边境线也同样如此;
    但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,终归还是不一样的。
    华夏农耕文明,是必须要防守整条边境线的。
    如若不然,一旦让百八十个匈奴散骑跨越边境线,踏足国土,那转瞬便又是一场火烧甘泉宫的动乱。
    华夏民众的城池、房屋,是搬不走的。
    跑的了和尚跑不了庙,匈奴人来的,就只能应战,就只能把匈奴人拦在国门外,坚决不能让匈奴人走进国门。
    而草原游牧民族,就没有这许多讲究了。
    国境线?
    那是什么东西,能吃吗?
    好吃吗?
    至于边防力量,那就更别提了。
    就说眼下,曾为匈奴‘开国之君’:冒顿单于安排在汉-匈边境线的游牧部族,多半都已经成为汉家的前沿哨兵了。
    汉家出塞,这些部族未必会报告匈奴单于庭。
    但匈奴人南下,却肯定会有消息,由这些部族传递给汉室的边墙卫戍部队!
    原因也很简单:游牧民族——游牧游牧,重点就在个‘游’字。
    匈奴人的生产资料,是随时能驱赶移动的牛羊牧畜。
    匈奴人的居所,是随时能装卸带走的毡帐。
    草原上即没有城池,也没有层峦迭嶂的山隘,只有一望无际的大草原,以及作为稀缺资源存在的水流。
    在每年的固定时间,汉匈边境线的匈奴一侧,确实会有相当数量的匈奴部族,可以在汉家出塞时,第一时间构筑起边防战线。
    但在余下的大半年,这些区域都是动辄方圆数百上千里,都找不到人影——甚至找不到活物的无人区。
    因为人家是‘游’牧民族。
    这块地方的草皮,被牛羊牧畜啃完了,人家自然就驱赶着牛羊,去追逐下一片水草了。
    谁管你边不边境线的啊……
    牛羊吃饱喝足,养足肥膘,多产点奶才是正事。
    而对于汉家而言,出塞作战,也没有抢夺城池、要塞,亦或是开疆扩土之类的操作可行性。
    ——人家没城池给你抢。
    也没要塞让你攻打。
    就那么一片一望无际的无垠大草原,除了你踩在脚底下的草,什么都抢不到。
    至于占地盘?
    占吧,反正啥也没有,就连草都已经被吃完了。
    等新一茬草长出来,人家也就‘游’牧回来了。
    到了那时,你说你占地盘了?
    那你试着守地盘吧。
    无城池、无关隘,甚至连有利地形都找不到,无险可守。
    步兵占地盘,在辽阔的平原和匈奴骑兵集群正面作战——你就打吧,一打一个不吱声。
    这,才是‘长城’这个划时代产物,之所以会出现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原因。
    ——在一望无垠的草原上,人为制造一条隔离代、防御工事,来作为支撑华夏步兵集群的战略支点。
    但显而易见,长城这种东西,是不可能一层一层往外修的。
    而城池,即便要建造,也需要有足够的时间,而且还得是安定的内外环境,才有可能成功。
    所以,华夏历朝历代,每当以农耕文明,去面对北方游牧民族时,便总是会陷入国家战略层面上的‘不对称战争’。
    我需要守国境线,你不用。
    我怕被你攻破边防,你不怕。
    你要是深入我腹地,我颜面尽失、统治根基动荡不说,还要损失惨重、伤筋动骨。
    换做我深入草原,我却连你在哪儿都找不到、连脚底下踩着的草都带不回去。
    临了,甚至可能连回去的路都找不到……
    眼下的局面,其实就是这一‘战略不对称’的真实写照。
    为了应对匈奴人大概率——甚至是必然发起的反扑,汉家得在整条北方防线,都安排足够的边防卫戍兵力。
    就像是一字长蛇阵。
    即便可以凭借地形、关隘有所侧重和取舍,也仍旧无法只守某处或某几处,而是要守整条边防线上的所有关键点。
    但匈奴人要想打来,却只需要挑一个汉军防御力量薄弱,更或直接就是顺眼的地方。
    然后顷举国之力,攻打汉家冗长边防线的某一处。
    眼下,这场看似已经结束,实则才刚开始的高阙之战,也是一样的道理。
    汉家绝不可能顷国之力,入守一个高阙……
    “接下来,多半是开春之后,匈奴人反攻高阙。”
    “河套西部,要与河西部族对峙。”
    “再加上核桃内部,北方的云中城,还有代北、燕北……”
    “等到了秋天,还有征西归来的匈奴单于庭主力……”
    如是呢喃着,刘荣的手不由自主间,再次轻抚上那张悬于半空,占据小半年殿墙的巨大地图。
    匈奴单于庭,西进未归。
    从积极的方面来讲,正是因为匈奴单于庭主力西进,后方守备力量相对薄弱,外加匈奴人轻敌、又太高估自己掌控下的高阙防线,才让汉家得以如此轻易的夺取高阙。
    接下来,汉家也还有将近一整年的时间,趁匈奴单于庭主力回到幕南之前,再做进一步的争取。
    但从另外一方面来看:幕南的右贤王伊稚斜,也只剩下这将近一年的时间,来弥补“丢失高阙”的罪过。
    而在秋天,匈奴单于庭主力回来过后,汉家所需要面临的反扑力度,绝对会是不减反增……
    “河西……”
    “还是河西……”
    “只有拿下河西,才能少一个方向的压力,争取更多的主动权……”
    看着地图上,那块被标注为“河西”得区域,以及那片区域内五颜六色的标记符号,刘荣心中,只没由来的一阵疲惫,和不安。
    这,就是战争。
    不以个人意志为开端,也绝不会因个人意志,而在恰到好处的时机停止。
    正如这场高阙之战——打不打,是有汉家说了算。
    但停不停,什么时候停,却不再是汉家——不再是汉天子刘荣,所能够掌控的了……
    (本章完)

章节目录

朕这一生,如履薄冰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,御书屋只为原作者煌未央的小说进行宣传。欢迎各位书友支持煌未央并收藏朕这一生,如履薄冰最新章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