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35章 申家遗患
汉中之战时,除了王平以外的所有季汉将领都想要据城死守,等待费祎所统领的季汉主力自蜀中北上来援。
可唯有王平看到了事情的关键,一旦放开了道口,让曹军冲入了汉中盆地,不谈对汉中盆地民生的巨大打击,仅仅是从战略层面考量,费祎的援军都会处在一个非常危险的境地,很容易被曹军打一个以逸待劳。
更可怕的是,劣势不仅仅只有这些。
曹军进入汉中盆地后,还会有一个非常可怕的后果,那就是曹军能够使用西汉水转嘉陵江,朝汉中输送军事物资了。
这能大大增强曹军在汉中的战力和续航能力。
正因为考虑到了这些问题,并敏锐的察觉到地理的优势性,王平才乾纲独断,力排众议,放弃固守城池,坚持以主力出野外而守山势。
最终,王平成功的将曹爽以及曹魏的十余万大军堵死在山道之中,既不能出,又没法展开兵力,甚至连以优势兵力发动攻势都做不到。
而王平麾下的季汉军队,以弱势兵力却能硬抗曹爽优势兵力的车轮战,屡战屡胜,可见其练兵之能。
王平面对的曹爽主力,可是曹魏军队中最为精锐,装备军械最好,待遇最优的中央军。
结果在王平的季汉军面前碰了一头包,等到费祎赶到,曹爽险些被前后包夹,全军覆没。
实际上季汉军队自武侯练兵开始,单兵素质和阵战能力都是优于曹魏的,否则也没办法把地屯到司马懿大营对面去的。
只可惜天不佑汉,但凡给武侯再多十年的寿命,虽依旧难改天下大势,却能以雍凉二州证明武侯个人的能力。
兴势之战中,王平仅以三万兵力,成功大败曹爽十万劲卒,尽显名帅风范。
王平素来以敦厚沉稳、刻板稳重的形象示人,可在兴势之战中,却又能表现出精准判敌,战术灵活的特点,再加上其治军严整,善于练兵的能力,很得刘封欣赏喜爱。更别说王平本人的政治光谱是亲汉色彩,而且忠心耿耿了。
只可惜王平是賨人,年轻时又从母姓,并非知名人物。
刘封让许褚顺带找找,也不过是尽人事,听天命罢了,本心并没有多少能找到人的期待。
却没想到,此时尚叫何平的王平竟然主动找上门来,恳请许褚允许他投军。
何平自然不知道这些事情,此时的他不过是一个十四岁的少年,正值青春年少,听说了汉军的威风事迹,又亲眼看见汉军沿途秋毫无犯,甚至对待賨人也一如汉民,不但没有丝毫劫掠冒犯的行为,就连行军都特地避开了耕田,军纪好的几乎让人怀疑自己的眼睛。
何平自小就憧憬汉家制度,喜欢汉人风俗,看见汉军勇不可当,上庸各处开城乞降的景象后,他便招呼起自己的小伙伴们,一同下山,想要找许褚投军。
许褚看着何平,试探性的问道:“你可是从的母姓?”
何平吃了一惊,不过这也并非什么秘密,他身后的小伙伴们可谓是人尽皆知。只是不知眼前的将军是怎么听说这件事情的。
想到这里,他压下心头的疑惑,当即点了点头,难得的多了一嘴解释道:“家中父亲早年亡故,母亲便带我回了母族部落,然后改成了舅父姓氏。我父生前姓王。”
许褚心说这算是彻底对上了,凶悍的面庞上露出一个难看的笑容:“既如此,且入队,跟在我身边先当个亲兵吧。”
何平见许褚同意,而且还收了自己当亲兵,顿时大喜过望,赶忙叩谢道:“我等拜谢将军。”
许褚笑着摆了摆手,不再说话,重新汇入南下的行军队列之中。
何平等人赶忙跟上,大队人马朝着南面上庸一路而下。
到了上庸城时,此时连第三阵的祖郎都已经赶到了,可见刘封军如今是多么的闻战则喜。
摆在许褚、庞统等人面前的是那一万多申军俘虏,以及三千韩冉部曲该如何处理。至于房陵的蒯家、邓家,两家加在一起也不过六百来人,倒是显得无足轻重了。
“韩冉不能动。”
庞统第一时间就下了决断:“上庸虽然拿下了,可汉中可是更难的骨头。”
上庸虽险,却还不如汉中。
别看刘封这次拿下上庸似乎很简单,可其实却是忽略了大汉四百年的号召力,以及刘表七八年的耕耘。
这些统统让刘封给摘了桃子。
别的不说,光是蒯家在房陵,就给刘封军偷袭上庸带来了巨大的便利。
房陵可是要隘,绕都绕不过去的。
就算一两千守军挡不住如狼似虎的刘封军,可凭借坚城守上个几天,给上庸那边争取一些得到消息,调度兵马的时间还是绰绰有余的。
结果就因为蒯家,以及被蒯家、庞家等荆州士族影响的邓家窝里跳反,直接开城接应,别说几天了,就是几个时辰都没守住,还反过来成了刘封军进攻上庸的前进基地,在这里平白得了大量的补给物资。
西城的韩冉也是一样,说白了也就是上庸城真正爆发了一场战斗,但被偷袭得手,打开城门之后,结局早早就已经注定了。
如果没有大汉四百年的号召力和刘表的耕耘,光是房陵这里就最少得打上十天半个月,就算刘封军不惜代价,不顾人命的猛攻,那大概率也得耗上两三天的时间。
这两三天,足够竹溪、西城、钖城的兵马回援上庸了。
届时,面对兵力过万,戒备森严的坚城上庸,就算许褚不惜代价,把那两千亲卫军全拼光了,都未必能站得住上庸的墙头。
上庸尚且如此,更别说体量更为庞大上十倍的汉中了。
而且汉中地理庞大,城池密布,即便偷袭得手,也没可能如上庸郡一般势如破竹。
上庸不过一万多兵力,汉中的张鲁可是有七八万人,其中能够野战的精锐占了半数,真实战力最少也是上庸的五倍以上。
而且汉中的士族豪强被张鲁打压的相当凄惨,几乎绝大部分的平民都加入了五斗米教。
你可以怀疑汉中军的战斗力,却绝对不能怀疑张鲁对汉中的掌控力。
想要拿下汉中,必然会是一场恶战。
西城作为桥头堡和未来的前进基地,地位自然不言而喻,而西城的地头蛇韩冉,也是西城的价值之一,自然不能在这个时候动他。
许褚点点头,跟在刘封身边久了,他也能听懂庞统没说出来的意思,转而问道:“那申家那些俘虏怎么处理?”
庞统也有些忧愁,上庸郡不大,人口也不多,大约也就十二、三万。
申家兄弟把部曲分散到各地还有一个原因就是,这些部曲可都是要种地的。
出则为兵,入则为农,这才是这些部曲的常规状态。
就连上庸这四千嫡系精锐,农忙时也一样要下地的。
真正能完全脱产的士卒,恐怕也只有申军中下级以上的军官,以及中上级军官和申家兄弟俩的亲兵了。
要是把这些人全送走,必然会影响上庸郡内的务农,这可是不小的事情。
上庸虽小,每年却能上缴五、六十万石粮食的税赋,其中最关键的原因就是这近两万人的农兵。
他们名为部曲,实为武装佃户,他们种植的粮食都是要上交的,而他们的口粮也是由申家全权负责的。
否则,以上庸的体量,每年能上缴十万石粮食就很不错了。
如果把这些农兵真都全部迁走了,那瞬间就会出现至少四十万石粮食的缺口。这些粮食若是全靠外地输送,那加上运送、库存等损耗后,缺额大概率还得要翻个倍。
可要是不动这些人,光把申家人迁走,许褚和庞统又担心他们会闹事,这可是一万多青壮,占了上庸青壮总数的三分之一了。
若是要迁走这些青壮,那他们的家人势必也不能留下,这样一来,最少也得迁徙五六万人之多,上庸地区可就要空了。
本地力量的削弱,不但会引起蛮夷力量的反弹,更会直导致后勤压力进一步增大。上庸生产一石粮食,就意味着后勤补给能省下一石半、甚至两石粮食,还能减少劳力的征用。
况且这五六万人在迁徙的路途上,很可能会损失许多,申家是咎由自取,可这些百姓大部分却是无辜的。
许褚、庞统等人都陷入了疑难之中,商量了好几天,也没能得出一个解决的好办法。
不得已之下,两人只能联名将情况上报。
庞统暂时留下都上庸诸军事,等待太守兼上庸都尉杜袭前来接任,而许褚则准备带着亲卫军先行返回襄阳。
许褚和庞统的奏报很快就送到了刘封处,看完奏报后,刘封并没有第一时间明确态度,而是让陆绩、陈泰、钟毓、顾邵、张温、徐庶等人发表意见。
徐庶是刘封一直派人寻找搜集的人,只是一直没有找到,结果等到了今年机缘巧合之下才发现,原来这小子用了假名早就已经进入了自家官吏体系之中。
之所以会发现其人,乃是当地县长赏识其才能,向上推荐,这才被刘封所发现,随即便调往自己身边,充任文书侍从。
奏报不长,却将情况的叙述的十分清楚,众人一看便明。
只是看的简单,但想要回答起来可就难了,想要回答的好,那就更难了。
陆绩等人你看看我,我看看你,却都有些迟疑。
倒是徐庶突然起身,朝着刘封一礼后慷慨道:“主公,庶有一策,可解此困,只是此策并非正理,或有影响主公清誉之嫌。”
“元直有何高见?”
刘封闻言,却并未有不悦之色,反而还鼓励的冲着叙述点点头:“但说无妨。”
得了刘封的首肯,徐庶心中胆气一壮,开口道:“主公,上庸诸僚所患者,此万人之于申家之依从也,若是能斩断此链,困局当不攻自破。”
“不错。”
刘封很给面子的继续点头道:“那又该如何斩断此中之联系呢?”
“田地!”
徐庶斩钉截铁的吐出两个字,随后详细道:“唯有田地,既能安抚青壮之心,又能斩断与申家之情。”
“只要主公下令,将上庸郡内充公于申家之田发放于申家部曲,申家部曲领了田地,心就安定了,而他们领的是老东家的田地,恩情自然也就断了。”
徐庶一边说一边小心翼翼的看着刘封的神色,虽然刚才刘封的鼓励让他胆气大增,可说到这里的时候,心里却属实七上八下。
盖因为他这计策实在是太“毒”了。
对于东汉士族豪强们来说,徐庶这计策简直是倒反天罡。
没收的申家田地显然是要充公的,充入了公府之中后,有三种处理方法,一种是收归国有,成为真正的公田,这种田地是由国家拆分给周围有意愿的自耕农进行耕种。
好处是平时能够得到一些赋税收入,还能养着土地,一旦遭遇突发事情,则可以将公田集中起来,租赁给灾民过荒。
第二种则是直接抛荒,或是当成苑囿以及山林川泽,用途是和第一种相似的。
东汉初年,国家有着大量的公田,为数不下两千万亩,起到了极好的缓冲作用。但在邓太后执政时期,一连串灾难级的天灾使得这些公田几乎消耗殆尽。
最难的问题在于,公田好放不好收,一旦租赁出去,尤其是租赁给灾民后,就极难收回固有了,其中有灾民的因素,也有士族豪强的关系。
至于第三种,则是出售给百姓,以换取财货,这种无疑是士族豪强们最为喜欢的方式了。
对于士族豪强们来说,东汉继承自西汉,又被严重削弱过了的公田制度已经是接受的下限了,他们最支持的自然是第三种方式。
之前说过,门阀最重要的一点是独立经营,宛如一个个完整的小国家,从经济到军事都能自成一体,自给自足。
其中最最关键的一点就是以门阀之民养门阀之军,以门阀之军控门阀之民,这是最基础的一步,做不到这一点,哪怕再有钱,再有名,也算不上门阀。
(本章完)
汉中之战时,除了王平以外的所有季汉将领都想要据城死守,等待费祎所统领的季汉主力自蜀中北上来援。
可唯有王平看到了事情的关键,一旦放开了道口,让曹军冲入了汉中盆地,不谈对汉中盆地民生的巨大打击,仅仅是从战略层面考量,费祎的援军都会处在一个非常危险的境地,很容易被曹军打一个以逸待劳。
更可怕的是,劣势不仅仅只有这些。
曹军进入汉中盆地后,还会有一个非常可怕的后果,那就是曹军能够使用西汉水转嘉陵江,朝汉中输送军事物资了。
这能大大增强曹军在汉中的战力和续航能力。
正因为考虑到了这些问题,并敏锐的察觉到地理的优势性,王平才乾纲独断,力排众议,放弃固守城池,坚持以主力出野外而守山势。
最终,王平成功的将曹爽以及曹魏的十余万大军堵死在山道之中,既不能出,又没法展开兵力,甚至连以优势兵力发动攻势都做不到。
而王平麾下的季汉军队,以弱势兵力却能硬抗曹爽优势兵力的车轮战,屡战屡胜,可见其练兵之能。
王平面对的曹爽主力,可是曹魏军队中最为精锐,装备军械最好,待遇最优的中央军。
结果在王平的季汉军面前碰了一头包,等到费祎赶到,曹爽险些被前后包夹,全军覆没。
实际上季汉军队自武侯练兵开始,单兵素质和阵战能力都是优于曹魏的,否则也没办法把地屯到司马懿大营对面去的。
只可惜天不佑汉,但凡给武侯再多十年的寿命,虽依旧难改天下大势,却能以雍凉二州证明武侯个人的能力。
兴势之战中,王平仅以三万兵力,成功大败曹爽十万劲卒,尽显名帅风范。
王平素来以敦厚沉稳、刻板稳重的形象示人,可在兴势之战中,却又能表现出精准判敌,战术灵活的特点,再加上其治军严整,善于练兵的能力,很得刘封欣赏喜爱。更别说王平本人的政治光谱是亲汉色彩,而且忠心耿耿了。
只可惜王平是賨人,年轻时又从母姓,并非知名人物。
刘封让许褚顺带找找,也不过是尽人事,听天命罢了,本心并没有多少能找到人的期待。
却没想到,此时尚叫何平的王平竟然主动找上门来,恳请许褚允许他投军。
何平自然不知道这些事情,此时的他不过是一个十四岁的少年,正值青春年少,听说了汉军的威风事迹,又亲眼看见汉军沿途秋毫无犯,甚至对待賨人也一如汉民,不但没有丝毫劫掠冒犯的行为,就连行军都特地避开了耕田,军纪好的几乎让人怀疑自己的眼睛。
何平自小就憧憬汉家制度,喜欢汉人风俗,看见汉军勇不可当,上庸各处开城乞降的景象后,他便招呼起自己的小伙伴们,一同下山,想要找许褚投军。
许褚看着何平,试探性的问道:“你可是从的母姓?”
何平吃了一惊,不过这也并非什么秘密,他身后的小伙伴们可谓是人尽皆知。只是不知眼前的将军是怎么听说这件事情的。
想到这里,他压下心头的疑惑,当即点了点头,难得的多了一嘴解释道:“家中父亲早年亡故,母亲便带我回了母族部落,然后改成了舅父姓氏。我父生前姓王。”
许褚心说这算是彻底对上了,凶悍的面庞上露出一个难看的笑容:“既如此,且入队,跟在我身边先当个亲兵吧。”
何平见许褚同意,而且还收了自己当亲兵,顿时大喜过望,赶忙叩谢道:“我等拜谢将军。”
许褚笑着摆了摆手,不再说话,重新汇入南下的行军队列之中。
何平等人赶忙跟上,大队人马朝着南面上庸一路而下。
到了上庸城时,此时连第三阵的祖郎都已经赶到了,可见刘封军如今是多么的闻战则喜。
摆在许褚、庞统等人面前的是那一万多申军俘虏,以及三千韩冉部曲该如何处理。至于房陵的蒯家、邓家,两家加在一起也不过六百来人,倒是显得无足轻重了。
“韩冉不能动。”
庞统第一时间就下了决断:“上庸虽然拿下了,可汉中可是更难的骨头。”
上庸虽险,却还不如汉中。
别看刘封这次拿下上庸似乎很简单,可其实却是忽略了大汉四百年的号召力,以及刘表七八年的耕耘。
这些统统让刘封给摘了桃子。
别的不说,光是蒯家在房陵,就给刘封军偷袭上庸带来了巨大的便利。
房陵可是要隘,绕都绕不过去的。
就算一两千守军挡不住如狼似虎的刘封军,可凭借坚城守上个几天,给上庸那边争取一些得到消息,调度兵马的时间还是绰绰有余的。
结果就因为蒯家,以及被蒯家、庞家等荆州士族影响的邓家窝里跳反,直接开城接应,别说几天了,就是几个时辰都没守住,还反过来成了刘封军进攻上庸的前进基地,在这里平白得了大量的补给物资。
西城的韩冉也是一样,说白了也就是上庸城真正爆发了一场战斗,但被偷袭得手,打开城门之后,结局早早就已经注定了。
如果没有大汉四百年的号召力和刘表的耕耘,光是房陵这里就最少得打上十天半个月,就算刘封军不惜代价,不顾人命的猛攻,那大概率也得耗上两三天的时间。
这两三天,足够竹溪、西城、钖城的兵马回援上庸了。
届时,面对兵力过万,戒备森严的坚城上庸,就算许褚不惜代价,把那两千亲卫军全拼光了,都未必能站得住上庸的墙头。
上庸尚且如此,更别说体量更为庞大上十倍的汉中了。
而且汉中地理庞大,城池密布,即便偷袭得手,也没可能如上庸郡一般势如破竹。
上庸不过一万多兵力,汉中的张鲁可是有七八万人,其中能够野战的精锐占了半数,真实战力最少也是上庸的五倍以上。
而且汉中的士族豪强被张鲁打压的相当凄惨,几乎绝大部分的平民都加入了五斗米教。
你可以怀疑汉中军的战斗力,却绝对不能怀疑张鲁对汉中的掌控力。
想要拿下汉中,必然会是一场恶战。
西城作为桥头堡和未来的前进基地,地位自然不言而喻,而西城的地头蛇韩冉,也是西城的价值之一,自然不能在这个时候动他。
许褚点点头,跟在刘封身边久了,他也能听懂庞统没说出来的意思,转而问道:“那申家那些俘虏怎么处理?”
庞统也有些忧愁,上庸郡不大,人口也不多,大约也就十二、三万。
申家兄弟把部曲分散到各地还有一个原因就是,这些部曲可都是要种地的。
出则为兵,入则为农,这才是这些部曲的常规状态。
就连上庸这四千嫡系精锐,农忙时也一样要下地的。
真正能完全脱产的士卒,恐怕也只有申军中下级以上的军官,以及中上级军官和申家兄弟俩的亲兵了。
要是把这些人全送走,必然会影响上庸郡内的务农,这可是不小的事情。
上庸虽小,每年却能上缴五、六十万石粮食的税赋,其中最关键的原因就是这近两万人的农兵。
他们名为部曲,实为武装佃户,他们种植的粮食都是要上交的,而他们的口粮也是由申家全权负责的。
否则,以上庸的体量,每年能上缴十万石粮食就很不错了。
如果把这些农兵真都全部迁走了,那瞬间就会出现至少四十万石粮食的缺口。这些粮食若是全靠外地输送,那加上运送、库存等损耗后,缺额大概率还得要翻个倍。
可要是不动这些人,光把申家人迁走,许褚和庞统又担心他们会闹事,这可是一万多青壮,占了上庸青壮总数的三分之一了。
若是要迁走这些青壮,那他们的家人势必也不能留下,这样一来,最少也得迁徙五六万人之多,上庸地区可就要空了。
本地力量的削弱,不但会引起蛮夷力量的反弹,更会直导致后勤压力进一步增大。上庸生产一石粮食,就意味着后勤补给能省下一石半、甚至两石粮食,还能减少劳力的征用。
况且这五六万人在迁徙的路途上,很可能会损失许多,申家是咎由自取,可这些百姓大部分却是无辜的。
许褚、庞统等人都陷入了疑难之中,商量了好几天,也没能得出一个解决的好办法。
不得已之下,两人只能联名将情况上报。
庞统暂时留下都上庸诸军事,等待太守兼上庸都尉杜袭前来接任,而许褚则准备带着亲卫军先行返回襄阳。
许褚和庞统的奏报很快就送到了刘封处,看完奏报后,刘封并没有第一时间明确态度,而是让陆绩、陈泰、钟毓、顾邵、张温、徐庶等人发表意见。
徐庶是刘封一直派人寻找搜集的人,只是一直没有找到,结果等到了今年机缘巧合之下才发现,原来这小子用了假名早就已经进入了自家官吏体系之中。
之所以会发现其人,乃是当地县长赏识其才能,向上推荐,这才被刘封所发现,随即便调往自己身边,充任文书侍从。
奏报不长,却将情况的叙述的十分清楚,众人一看便明。
只是看的简单,但想要回答起来可就难了,想要回答的好,那就更难了。
陆绩等人你看看我,我看看你,却都有些迟疑。
倒是徐庶突然起身,朝着刘封一礼后慷慨道:“主公,庶有一策,可解此困,只是此策并非正理,或有影响主公清誉之嫌。”
“元直有何高见?”
刘封闻言,却并未有不悦之色,反而还鼓励的冲着叙述点点头:“但说无妨。”
得了刘封的首肯,徐庶心中胆气一壮,开口道:“主公,上庸诸僚所患者,此万人之于申家之依从也,若是能斩断此链,困局当不攻自破。”
“不错。”
刘封很给面子的继续点头道:“那又该如何斩断此中之联系呢?”
“田地!”
徐庶斩钉截铁的吐出两个字,随后详细道:“唯有田地,既能安抚青壮之心,又能斩断与申家之情。”
“只要主公下令,将上庸郡内充公于申家之田发放于申家部曲,申家部曲领了田地,心就安定了,而他们领的是老东家的田地,恩情自然也就断了。”
徐庶一边说一边小心翼翼的看着刘封的神色,虽然刚才刘封的鼓励让他胆气大增,可说到这里的时候,心里却属实七上八下。
盖因为他这计策实在是太“毒”了。
对于东汉士族豪强们来说,徐庶这计策简直是倒反天罡。
没收的申家田地显然是要充公的,充入了公府之中后,有三种处理方法,一种是收归国有,成为真正的公田,这种田地是由国家拆分给周围有意愿的自耕农进行耕种。
好处是平时能够得到一些赋税收入,还能养着土地,一旦遭遇突发事情,则可以将公田集中起来,租赁给灾民过荒。
第二种则是直接抛荒,或是当成苑囿以及山林川泽,用途是和第一种相似的。
东汉初年,国家有着大量的公田,为数不下两千万亩,起到了极好的缓冲作用。但在邓太后执政时期,一连串灾难级的天灾使得这些公田几乎消耗殆尽。
最难的问题在于,公田好放不好收,一旦租赁出去,尤其是租赁给灾民后,就极难收回固有了,其中有灾民的因素,也有士族豪强的关系。
至于第三种,则是出售给百姓,以换取财货,这种无疑是士族豪强们最为喜欢的方式了。
对于士族豪强们来说,东汉继承自西汉,又被严重削弱过了的公田制度已经是接受的下限了,他们最支持的自然是第三种方式。
之前说过,门阀最重要的一点是独立经营,宛如一个个完整的小国家,从经济到军事都能自成一体,自给自足。
其中最最关键的一点就是以门阀之民养门阀之军,以门阀之军控门阀之民,这是最基础的一步,做不到这一点,哪怕再有钱,再有名,也算不上门阀。
(本章完)